凝聚力量 科学发展
为快速建设一流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2009年长春税务学院第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
第十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宋冬林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五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永不懈怡,永不言败的精神,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外在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攀升,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重点大学,被省委、省政府树为“和谐领导班子”、评为“模范集体”、荣获“五一劳动奖状”;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集体”、“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一)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科学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
上届教代会前,学校处在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深刻总结了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实现方式与我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经。明确了我们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即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明确了怎样办这样的大学,即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教学为中心、创新为灵魂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2004年末,学校制定了《长春税务学院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理念、两个目标、三项规划、四大工程”。2005年末,学校制定了《长春税务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创优、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实现学校更名”三大任务,明确了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取向,使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坚定信心、树立决心。
(二)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拓展内涵,促进交叉,树立学科立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学科立校”的办学理念,五年来实施了学科方向凝练与学科结构优化工程、学科梯队建设工程、学科平台建设工程,完善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学科群和学科高地,以重点学科带动基础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学科成长机制,坚持了以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为抓手,提高学位点的数量、质量、覆盖面。与上一个五年相比,学校累计投入学科建设资金6800万元,增加了353%;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增加了60%。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6个,增加了238%;2006年获得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学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空白;2007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工商管理和法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权,实现了专业硕士培养零的突破。学校经济学学科实力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近三年始终稳定在全国设有经济学科的460多所高校中的60位左右,2009年排在56位。
(三)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善条件,提升质量,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构建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教学建设体系、“纵横两条线”的教学工作体系、“六大要素系统”的教学监控体系。不断深化以实施“质量工程”项目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进一步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优良的教风、学风和考风正在逐步形成;2004年全面启动了迎评促建活动,进一步明确了2004年为认识年、2005年为建设年、2006年为提高年、2007年为质量年、2008年为整改年的“教学工作年”工程。五年来教学经费投入1.04亿元,较前五年增加了246%;现有本科专业31个,较前五年增加了82%,实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现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实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政治经济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8门;实现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零的突破,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政治经济学、税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实现了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会计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了教学名师零的突破,4位教授先后荣获“吉林省教学名师”称号。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8项,省级教改项目51项;共获得省教学成果奖16项,省教育技术成果奖14项;4部教材被选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教材被选入“财经院校联编教材”, 5部教材荣获“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五年来,有近200名学生在全国、吉林省举办的各种学习竞赛中获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根据凤凰财经频道最新统计,我校在2009年全国非211大学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上排第24位,东北地区排第2位。
(四)大力培养、积极引进、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坚持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
明确了不失时机积聚人才,不循常规激励人才,不惜代价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建设思路。与五年前比较,专任教师增加了46 %,现已达到47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增加了73%,已达到3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增加了238 %,已达到7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增加了24 %,已达到210人,其中教授增加了47 %,已达到 84人。先后有32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吉林省高级专家、拔尖创新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殊贡献者、“三育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省委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省人大立法咨询委员、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
五年来,新进教师24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0人。学校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 732万元,较前五年增加了782%,其中538万元用于青年教师培养,较前五年增加了549%,共有129位青年骨干教师攻读了博士学位,22位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
(五)创新管理,增加投入,打造精品,服务社会,坚持科研强校的工作思路
学校坚持以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具有吉林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应用对策性研究为突破口,以上层次出精品为主线,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五年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855万元,是前五年的23倍,年均投入571万元,是前五年的33倍,2008年科研经费是2003年的89倍。省重点研究基地实现零的突破,吉林经济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宋冬林教授的咨询报告《吉林省人民政府财务顾问报告(国企改制)》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宋冬林教授的著作《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和赵惠敏教授的著作《所得税理论创新与中国所得课税优化设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2007年学校获省社科基金项目18项,列省属高校第一位;2008年获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列省属高校第一位。
近年来,在财税领域、粮食安全、金融安全、新农村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宋冬林教授撰写的《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几点对策建议》被国务院办公厅转呈温家宝总理,《关于实施“打包改制”带动东北地方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走出困境的建议》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黄菊同志的高度重视;景玉琴教授的《发展区域经济与老工业基地振兴》被专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高级领导参阅的内部刊物《振兴东北决策参考》全文转载;林秀梅教授完成的《关于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抽样调查情况的报告》时任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等领导分别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学校被评为“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在吉林省的“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课题中,我校承担了“‘十二五’吉林省发展服务业的目标和重点”、“‘十二五’吉林省促进消费政策研究”两个项目。
(六)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完善功能,承载文化,建设质量一流的校园
五年前,学校为了改变“四处办学、五处食宿”的现状,彻底改善办学环境,决定建设净月校区。在新区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清华大学设计完成后学校在各层面进行了9次修正最终定稿。十分重视建筑质量,在社会上聘请工程监理,又在刚刚完成新区建设的吉林大学聘请了3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协助工作。校主要领导每天至少一次到建筑工地,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历经14个月的艰辛,终于如期完成一期工程。其中有两项工程荣获“沈哈长”三市样板工程金质奖,三项工程获银质奖;逸夫图书馆在全国第十九批邵氏项目工程评审中荣获全国第一名。学校为校园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近20项,所有的工程招标都拿到社会招标公司进行,使我们30多项、近30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成为阳光工程,做到了“大楼起来了,人没有倒下”。省审计厅对我校工程审计后给予高度评价,在厅党组会上主管厅长说“在我所经历的建筑工程审计中,从未见过长春税务学院这么规范的”。
2005年8月学校实现了举校搬迁。新校园的使用,使办学条件、学习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创优、申报学校更名创造了先决条件,也为增加办学效益奠定了基础。新校区较原校区占地面积增加了 22倍,教学实验用房面积增加了784%,图书馆面积增加了230%,馆藏图书数量增加了79%,学生公寓面积增加了514%,餐厅面积增加了357%,学生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面积增加了323%,校园绿化面积增加了23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175%。
(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创建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学校以实施全员聘任为契机,狠抓规范管理和工作作风转变,2004年底和2008年初集中组织了两次干部公开竞聘,共聘任处级干部235人次、科级干部224人次、其他岗位工作人员399人次。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有力地推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切实提升了为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的能力。2004年12月学校深化了后勤改革,组建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集团,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五年来,后勤集团共为学校减轻负担1105万元。校院管理体制改革有实质性进展,在原教学系的基础上组建了15个学院,后继改革方案正处在调研中,近期将陆续开始实施。千方百计盘活原校区资产,加快资金回流,到2008年末,4.3亿元原校区资产处置资金已全部到账。
2004年学校确立了“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实施了重大事项及时通报、正常工作定期通报制度。每学期都召开民主党派、离退休人员、博士学位教师、学生等各层面座谈会。实行了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五年来共接待教师、学生近100人次。实行了校务公开制度,招生、干部聘任、职称评聘、推荐优秀人才、校内维修采购等一些重大事项都在事前进行公示。进一步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职工建言献策、表达各种诉求开辟渠道。组建了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内采购招投标专项委员会等专业组织近40个,并不断扩大其自主权和决策权。2009年确定为“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年”,正在进一步梳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者必纠”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进行。
2008年,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1004套职工住宅交付使用,为此,学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大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教职员工的经济收入2008年人均达到36549元,较五年前增加了35%,五年来年均递增7.6%左右;为解决职工上班的实际困难,学校增加了班车路线,加开了行政楼职工午餐班车和图书馆职工的晚班班车,尽管是亏本运营,也要保证班车的运行。学校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尽管非常紧张,但在两次调整时,都优先满足教学单位需求,尽可能为一线教师创造条件。学校多次与校区附近的中小学联系为职工子女入学提供便利,解决其后顾之忧;教职工子女考入学校国际交流学院,学校在费用上给予了适当的照顾。
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危机“四级”预警体系,有效避免了重大恶性事件发生。逐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组建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五年来共为5323人办理助学贷款2341万元,发放各类补助1261万元。
(八)开放办学,开发资源,搭建平台,合作共享,引领学校又好又快永续发展
努力拓展办学资源。五年来,校领导积极走访上级部门,多次邀请上级领导来校视察,目的就是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省委书记王珉等近20位副省级以上领导来校视察,为学校资产处置、校园建设等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首次争取到邵逸夫项目500万港币用于图书馆建设;首次争取到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建设项目专项资金4590万元;新校区启用时,获得全国国税系统资金支持近600万元;近年来我们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预算外资金300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债务压力。
顺利地举办了建校60周年庆典,2008年因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我们遵守上级的指示,低调举行了校庆活动。通过校庆我们凝聚了校友,同时也获得现金和实物资助共计500万元左右。
成功地实现了省部共建,今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了共同建设长春税务学院协议,由此带来的影响今后将会逐步显现出来,学校将受益无穷。
学校现于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吉林省烟草专卖局、《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银行、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矢崎公司、长春国基软件责任有限公司等有合作协议;与吉林省农行、吉林省中行等有协作协议;与吉林大学、吉林省旅游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通化市政府、辽源市政府等有合作意向。
学校在引进和输出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开创了一条借助外部资源发展壮大自身的新途径,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五年来先后与境外的11所大学新建合作关系,目前已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者互访、留学生互派等。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项目现在校生近2000人,与韩国江南大学、日本帝京大学的合作项目势头良好。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无不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过去的五年,是全校上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全校上下同心戮力、只争朝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斗不止的五年,是全校上下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氛围和谐、享受快乐、享受幸福的五年,是值得我们欢呼和骄傲的五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关注、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上级领导、社会各界、海内外校友和我们的家属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意味着不仅要努力发展,更要科学发展;不仅要加速发展,更要持续发展;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主义和急于求成的做法。一是不贪大,保持规模适度,首要是把学校做强,质量重于规模;二是不图快,理性把握发展节奏,保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保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三是不求全,保持结构合理,突出优势,强化特色。
深化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引领改革。维护稳定是发展的第一保证,近几年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一个稳定的环境,用快速发展来保持稳定,用正义公平来保持稳定,用科学的制度来保持稳定。关注民生是发展的第一目标,学校始终把依靠人作为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根本原则,把为了人作为根本目的,人人都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性管理、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和谐、勤奋务实、敢为人先的坚强领导集体;得益于我们拥有一支互信互荣、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教职工队伍。
二、今后学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世界各国都把目光集聚到人才、科技和教育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
我国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引领表率作用。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开始建设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决策。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急需既懂现代经营管理、又懂市场运行规则,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学校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具备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诸多困难:强势学科不多,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带头人紧缺;学科、专业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不高;内部体制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债务瓶颈仍然严峻,开源能力不强;校园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校园环境急需改善等。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度、认同度、参与度,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凝聚力
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体系;逐步明晰校院(部)管理体制;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逐步实现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重大事务、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完善师生表达各项诉求的体制机制,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倍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开源节流,力争使教职员工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积极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提高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恪守学科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不断整合优化学科资源,按博士学位立项建设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大幅度增加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积极申请专业硕士培养权;加强各级重点学科建设, 明晰学科发展层次,凝练学科方向,力争在省级重点学科数量上有新突破,个别学科力争接近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经济学学科实力力争进入全国高校50强,管理学学科实力力争接近全国高校先进水平。
着力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多出拔尖创新人才;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方法、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新需求,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所突破。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步伐,力争使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和省级特色专业点有新突破;加强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力争国家级教学名师实现零的突破;优化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要快上多上;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争取有更多的实验室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所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要有实质性进展。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步扩充教师数量,保持教师总量与学生总量的协调发展,新聘用的教师尽量多的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应具有多元的学历教育背景。到“十二五”末期,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应达到9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应达到3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应达到50%左右。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促使他们掌握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竞争国内、省内权威学术组织领导职务,担任国内、省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加快提升优秀人才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引进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努力使最优秀的人才享受到最好的资源。切实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精神,倡导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加大学术道德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研究力度,努力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成为吉林省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政策咨询服务中心。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团队建设,积极组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重点的学术团队,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加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再组建2—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全力办好《当代经济研究》和《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刊物,争取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今后学校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将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团体和校外各种经费资源。
(三)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进一步塑造学校的发展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思想意识问题,站在国内一流财经大学和知名大学的高度来分析学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现学校更名。学校更名将为学校后续发展搭建新平台、创造新机遇、提供新空间。下个月将迎来教育部专家进校考核,全校上下要齐心协力,确保更名成功。
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督促市政府和净月管委会尽快完成校园内剩余的拆迁工作,为校园建设和师生安全创造基本条件。启动第二教学楼建设计划,今后依据学校财力状况逐步完成其他建设项目。
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广开筹资渠道,在为社会的多种服务中求得发展资金,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寻求发展资源。科学制定财务预警系统,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凝练学校精神,凝练校风、教风、学风,致力于建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欣赏、敢为人先、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环境。逐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
积极开展与境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省内大学、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成立专门的机构,专人负责校友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
加强与国家税务总局和全国税务系统的联系,省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建学校,我们要主动跟进、积极接触,努力为国家税务总局和全国税务系统多做事情,做好事情。
着力解决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干部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更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一流财经大学必须拥有持续、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撑;必须拥有灵活多元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拥有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学国际化战略,同步了解国内外一流大学在做什么和怎么做,要提高教师的国际前沿意识,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必须拥有发展智慧,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审时度势,找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建设好长春税务学院,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